潜心研轻负 课堂显成效

来源:
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18日
 为了进一步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追求课堂实效,加快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教改步伐,张槎小学数学科组在麦绮妮副校长的带领下继续围绕“轻负高质”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,并取得一定的成效。
 
 
 
 

麦绮妮副校长的课例《7的乘法口诀》获得张槎小学“轻负高质课堂”评比一等奖。戴楚源老师以一节非常精彩《长方形与正方形》的“非线性”课堂教学,参加区教师能力大赛获得二等奖,同时获得张槎小学“轻负高质课堂”评比特等奖。曹璇老师执教的《8的乘法口诀》获得张槎小学“轻负高质课堂”评比二等奖。刘书含老师执教的《认识立体图形》获得张槎小学“轻负高质课堂”评比二等奖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麦绮妮副校长亲自上展示课,她把她对新课标的理解运用到“轻负高质课堂”中去。她以《7的乘法口诀》作为展示课例,通过用七巧板拼出的有趣图案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,让学生观察七巧板填写表格,渗透乘法的意义。接着两人合作,利用旧知和联系表格,构建新知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规律,交流对口诀的发现,找出背诵口诀的小妙招。整节课,她重视有效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,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数学素养的要求。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仅仅获得了知识,还提高了表达数学的语言能力,高效的展示课为给青年教师一个很好地示范引领作用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另外三位老师在麦绮妮校长的引领下,也积极地参与到“轻负高质课堂”的研究中。

戴楚源老师参加区教师能力比赛的《长方形与正方形》“非线性”课例,主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,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。课前预学,学生带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猜想进入课堂,课上学生分享猜想、验证的方法,各抒己见,最后达成共识归纳出结论,进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观察、比较,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。戴老师的课整堂课思路清晰,环节紧凑,重难点突出,设计合理。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,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,是一节成功的创新高质课堂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曹璇老师执教的《8的乘法口诀》,曹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,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、认知规律,借助叮当猫引入蛋糕图,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8的乘法口诀的探究、编排。学生经历探索过程,成功编写出8的乘法口诀。接着学生在充分研究8的乘法口诀规律的基础上去记忆,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知识。最后让学生在一组闯关练习中,进一步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作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,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。整个课堂的氛围温馨、和谐、愉快,实现了“轻负高质”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刘书含老师呈现了一节异彩纷呈的《认识立体图形》研究课。刘老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,紧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,精心设计教学过程,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。课堂中刘老师通过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分类抽象出立体图形,再让学生通过推一推,捏一捏,猜一猜等不同方式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对每种图形的深切认知。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更加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。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,学生学习高潮不断。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,探索新知,认知图形。在愉悦的学习中,学生的观察能力、操作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分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,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课后,数学科组老师学习激情高昂,围坐在一起谈体会,说收获,提建议,在交流中碰撞出课堂教学的智慧火花,体现了浓厚的教研氛围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 “学无止境、教无止境、研无止境”,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,老师们在专业的交流和碰撞中,对如何利用课堂实现减负提质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激发了老师们一些新的思考,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添砖加瓦。

撰稿:杨有和、林淑欣、曹璇、曾智、陈胜芬

审核:麦绮妮、黄迪、陈胜芬

摄影:吴腾腾 刘焕娥 陈胜芬 曾智 杨有和

编辑:吴腾腾